断笛 朱雀恨(关于南京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应用介绍
关于南京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大家知道,在历史上,南京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写南京的诗词,究竟有多少了?说句实在话,仅描写南京历代兴亡盛衰的诗词,就不尽其数。
这里只例举,南宋词人辛弃疾仅仅写南京“赏心亭”的三首词,以飨读者。
【注:“赏心亭”,在历史上,屡建屡毁。
现在的赏心亭于2006~2014年非原地重建。位置在南京市秦淮区水西门桥头东侧。
赏心亭是历史上著名的名胜。】
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写作背景
这首词,辛弃疾写于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间,时任建康(南京)通判。词人南归八、九年,一直不能实现报国之愿。借登“赏心亭”,抒发自已长期郁结、难于报国的忧愁和悲愤之情。
2.译文
上阕译文:
楚地(含江苏)天空辽远,秋色无边;江水随天而去,流向天边不知尽头。
放眼望去,那不断迭起的远山,有的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些景象引起词人的忧伤和悲愤。
夕阳照在(赏心亭的)楼头,失群的孤雁凄厉的鸣叫声,勾起词人对北方陷落的故土思念。
词人看着杀敌兵器(吴钩—钩形刀),因心头压抑,只能用手把赏心亭栏杆都拍遍了;但没人理会词人内心失落后的激愤之情,以及词人登楼借以抒发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上阕大意:直抒胸臆。
通过眼前的自然景象,表达词人无法杀敌报国的忧愁和愤恨。
下阕译文:
不要说(晋人张翰想起故乡)鲈鱼佳肴的美味(就要弃官回乡)的陈年典故,现在又到了秋季,刮尽西风,连大雁都知道飞回旧地,何况词人漂泊江南的游子,何曾不想念陷落的故乡呢?
(当年三国纷争大乱之际,许汜忘怀国事,)买地置屋,苟且偷安,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可惜岁月如流水,词人忧惧风雨飘摇中的国事,北伐无期,恢复中原失土无望。
有谁去请“红巾翠袖”的少女,来慰藉词人悲叹失意的心情,擦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英雄泪水。
下阕大意:直接言志。
词人通过两个典故的典型意义,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已思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原文: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1.写作背景
这首词,辛弃疾写于宋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南京)通判。
他向往抗金救国事业,却屡遭朝中议和派打击。借登赏心亭吊古,排遣心中的深沉悲凉与愤懑。
2.译文
上阕译文:
我(词人)来赏心亭凭吊古人的遗迹,登上高楼,触景伤怀,平添很多忧愁。
那虎踞龙蟠的帝王之宅在哪里呢?眼前只有一片破败的历史兴亡残迹。
柳树的枝叶间,映照着斜照的夕阳;水边涉水觅食的水鸟,着急的飞还窝巢;陇上生长的乔木,正被狂风吹打。
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正在秦淮河中朝西边驶去,不知何人,正凄凉的吹着笛声。
上阕大意:直接点明前来吊古的主题,侧重吊古伤今。
词人触景生情,通过满目凄凉景象,表达自已内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下阕译文:
回想当年谢安功绩显赫,晚年受谗被疏远,闲居在东山(会稽山)。后孝武帝宴招桓伊弹筝一曲,谢安被筝曲《怨诗》伤恸,泪水打湿衣襟。
建立功名的大事,多让儿辈们干吧,我(词人)整天唯有下棋消磨时光。
照人肝胆明志的宝镜已无处可寻,人生岁月将老去,有谁来安慰我共饮杯中酒?
早晨眺望长江,正看到狂风怒号,随风卷起的长江巨浪,就要把岸边的房屋掀翻。
下阕:侧重表达词人志不得伸。
表达词人,志不得伸,无法实现抗金救国的愁苦,及对国家前途忧虑。
三、《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原文: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写作背景:
这首词,辛弃疾写于淳熙元年(1174)初春,时年35岁,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叶丞相即叶衡,当时在建康(南京)任江东安抚使,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2.译文
上阕译文:
青山有情,遇到高人叶丞相想与他交流,联翩的话语如万马奔腾般接连不断地想向他倾诉。但转瞬间,烟雨迷蒙低回萦绕,把青山遮断,而如万马奔腾的群山只能在烟雨中低徊不前,而不能到达到叶丞相面前。
上阕表达出词人:所见所感。
从侧面表现出,主战的叶衡与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反对,受到极大阻挠,渴望挥戈跃马,驰骋疆场杀敌,难于实现。
下阕译文:
人们总说头发变白,都是在忧愁中变白的。
如果真有这种说法的话,我正要拍手笑话一身白的沙鸥,岂不是一身都是忧愁吗?
下阕表达词人,不能身临疆场杀敌的无限惆怅和失望之情。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通知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