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蒙太奇分析)
应用介绍
影片开头运用了颠倒蒙太奇的手法:老年莫翰奇翻开贝比诺送给他的马修的日记本,随着莫翰奇对日记文字的阅读,摄影机一步一步推向日记本上那幅池塘畔底辅育院的插图,同时运用声画同一关系,逐渐带出马修的画外音,而莫翰奇的声音则隐退,插画渗入当年的池塘畔底辅育院的真实场景。十分自然巧妙委婉地闪回到过去时空,为我们慢慢铺展开一段含泪却美好的往事。
起始部分多全景、中景,景深较深,交代环境;中期过后大量运用浅景深,着重表现人物的表情神态。(这部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借中老年的莫杭致阅读马修老师的日记来讲述5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所以我将日记所述视为主要部分,日记开始当作故事拉开帷幕。)故事伊始,马修走向辅育院,与佩皮诺对话时,麦神父前来开门,并领着马修走进池塘之底。在此过程中采用广角镜头来强调画面的纵深,展示辅育院的幽深凄冷的环境特征,为下面发生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铺垫。以及不久后的交接、马修经由长长的过道走向教室也同样使用大景深,将周围的环境的昏暗破旧交代得清清楚楚。
哈山校长的出场的构思可谓精巧。马修和麦神父忙于打开医务室门的时候,哈山校长伫立在高台阶上向下看,通过仰角度突出他的威严冷酷、盛气凌人。这里要说的是,拍摄哈山校长的角度几乎都是仰角度,连贯地勾勒出他的气势汹汹、不近人情(几个少有的表现其受音乐感化的微妙表现的镜头除外),使人压抑甚至厌恶。
与之对比鲜明的莫过于对马修的拍摄。从拍摄高度上来看,几乎全部为平角度,自然、生活化,给人亲切感,烘托马修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平等的态度。
构图
构图上影片基本遵循了黄金分割的规 律,将人至于1/3处,给予观众视觉上的美感与舒适,但在表现人物的威严庄重时很注意使用中心法,从而突出主体,例如影片开始部分已成为颇具盛名的指挥家的莫杭致指挥演奏、以及后来拍哈山校长发怒所给镜头都可以佐证。
鉴于《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故事性极强的电影,影片在构图方面尽量使得画面都有主体,即空镜头较少。即使是在交代环境时,也借主体走路将背景展现出来,观察可知整部电影中的空镜头很少,这便加强了故事的连贯,使之更加充实更引人入胜。
而交代完环境,在观众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之后,虚实对比的应用较为明显。每当两个角色在对话时,拍摄者就会选择浅景深将不必要的背景或者前景虚化,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之聚焦想要重点刻画的人物上。
此外,影片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构图——框架。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犯错的孩子被罚关禁闭的场面。无论是莫杭致还是蒙丹,只要是被关进黑屋子,就有从门的框架往外看的画面,再时不时加上一些孩子们从窗户、大门栅栏等向外看的镜头,令观众集中注意力,也生动表现了辅育院对于孩子的禁锢压制,反衬马修老师包容慈爱的形象。
光线色彩
整体上来看影片主要运用了顺侧光来塑形,以表现人物全貌,使得其表情能够比较细腻地被刻画出来,又保证一定的立体感。这与很多电影的选择相似。但是也不乏一些独特之处,特别是配合了特定的色彩语言,下面我将对此略解一二。
首先是眼神光。《放牛班的春天》的主体是老师更是一群孩子,拍摄者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在孩子们的近景拍摄和特写中大量采用眼神光,就连马修老师与他们谈话的时候,也会切到他的眼神光,展现老师与孩子们不仅是语音上还有眼神的乃至精神的交流。一来,使孩子们给观众天真清澈之感,尤其是后部分孩子们想出游想摆脱辅育院囚笼般的禁锢时佩皮诺、莫杭致的面部特写的眼神光运用地恰到好处,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极其强烈的渴望、渴望。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代课教师马修用音乐的方式逐步打开“问题儿童”们的封闭的心灵,以宽容与关爱感化冷漠的环境的故事。整部影片含蓄而温馨,运用大量的细节,舒缓地展示了“池塘之底”一步一步迎来“春天”的过程。立意独特,构思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