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史(戏曲在我国历史上都经历了哪些传播形式和方式)
应用介绍
早在两汉时期,东西二京已有专门演出百戏的“平乐观”之 设。北魏洛阳许多寺庙都有“戏场”。隋代洛阳除有绵亘八里的戏场之外,还建有辉煌壮丽的“百戏堂”。唐有教坊、梨园,农村有草台、乐棚。
宋有勾栏瓦肆、歌舞台、乐亭。金元有露台、乐楼。明代 戏楼(舞楼)大量出现,且首见“茶园”。 清代不仅会馆戏楼更加壮 观,且大多附建戏廊、戏棚,城市也有了“戏园”之设;家班、堂会成了富豪人家的专利;戏曲进入宫廷,社戏(庙会戏)则遍布僻野山 乡;河道上也出现了“水台”供人娱乐。
清末民初大商埠有了正规 剧院,留声机进入我国。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我国最早的无声影片《定军山》,之后又有《青石山》《纺棉花》等剧目片段的拍摄。 民 国期间,梅兰芳、谭富英等多位京剧名家拍摄了有声黑白影片,1948 年始出现了彩色影片;上世纪30年代开始了戏曲唱段的广播。
新中国成立以迄,继彩色影片的大量拍摄,广播电台、广播站在城乡的 全面普及,接踵而来的是录放机、收音机、电视、VCD(激光压缩视 盘)、流动舞台、戏曲茶座、舞台车、“空中剧院”直到可随时收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