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新闻(谈谈传统新闻价值和现代新闻价值的内涵)
应用介绍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由于概念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属性,人们可以凭借概念,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1徐庆凯在《浅析混淆概念》一文中指出,混淆概念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混淆概念会在逻辑上引起下列后果:一、混淆概念可能偷换思维对象。二、混淆概念可能做出不恰当的判断。三、混淆概念可能造成错误的推理。如果在推理中把几个前提里的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那会造成错误的推理。○2因此,准确地界定概念对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对新闻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事件要素、新闻要素和新闻价值做一些粗浅解释。
一、5W的归属——事件要素
传统的观点认为,新闻由五要素构成,即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文词汇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因为五个英文词汇都以W开头,所以也将这五要素简称为五W。也有人认为,新闻要素在5W之外,还应包括“结果”在内,所以有时也称新闻六要素。为论述方便,下面统一用5W代表这几个要素。
第一,5W不具备成为新闻要素的条件。
《中华大字典》解释:要素——为事物必要之元素也。○3《简明汉英词典》解释:要素——事物必须具有的本质或实质、组成部分。舒新城等主编的《辞海》释义:要素谓构成事物必要之原质也。○4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定义“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5
由上述各工具书释义可知,要素是一事物必须具备的元素,而且是能够体现事物的实质的元素,是构成事物的特殊素质;构成某一事物之要素者,必能区分此事物与它事物,能体现此事物之独特性;要素还体现了一种不可或缺性,既为事物的构成要素,则为事物必须具有组成部分,如若缺之,则事物可能会失去其完整性。
5W不是新闻特有的因素。社会生活中大量事件,无论是否是新闻,都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因素。即“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我们在叙述的时侯,一般都要把这六个要素交代明白,否则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甚至造成混乱”。○6吴冰在《我所了解的美国大学的写作教学》一文中谈到美国的写作课教育时,指出老师都会告诉学生“在描写一件事或某一过程时要考虑:具体发生了什么事?(确切顺序叙述:谁?什么事?何时?怎样?何故?谁对谁说了或做了什么?为什么?等等)”。○7这说明,即便是在非新闻创作的一般文章的写作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也是作者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5W虽为新闻所具之元素,但并不能区分“新闻”与“一般事件”,不是新闻必须具有的实质,将5W作为新闻要素违背了“要素”这一概念的内涵。
第二,5W是事件的构成要素。
在写作学上,有人认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为什么(原因、结果)是叙述的要素,这五项在叙述中是不可缺少的,进行叙述时必须把它们交代出来,否则就影响了叙述的清楚明白,影响文章的条理性”,“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人和事是密不可分的,事情的发展和推移,离不开人物;人物的经历、行为,自然由若干事件构成,人和事是互相依存的。”○8也有人认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是叙事的六要素,这六个要素在叙事时是不可缺少的。叙事,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9
其实,叙述也好,叙事也罢,都是对事件的描述和再现,“把叙述的六个要素向读者交代清楚,使读者对客观事物的全过程有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是叙事的基本要求。”○10既然叙述或叙事都不能缺少“时间、地点……”等要素,那就说明事件本身必须具备这些要素,只有事件本身具备这些要素,才可以通过叙述或叙事对事件进行再现。
第三,误认5W为新闻要素的原因。
上文已指出,“时间、地点……”等是事件要素,在叙述或叙事中是不可缺少的,而叙事或叙述都是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刘玉学指出,“记叙文主要通过记人物言行和事情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主题。写记叙文必须把叙述的内容即叙述的对象,也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事说清楚。即述说清楚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么样?”○11刘锡庆也提出,“一般记叙文讲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主角是谁)、事件、原因、结果。写人也得有事,写事还得有人,侧重不一样,所以这六要素,在一般记叙文里都存在。”○12
关于记叙文,刘锡庆认为“凡是以记叙的表现手法为主要色彩的文章,甚至包括一些文学作品、戏剧、散文等,都是记叙文。”○13按照写作学上的严格划分,“记叙文体,是指那些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文章。从文章的社会功能来看,这类文体又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偏重于有实用价值的记叙性文体,如消息,通讯、传记等;一是偏重于有审美价值的记叙性文体,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等。”○14
可以看出,新闻也是记叙文体的一种,所以新闻也要求具备“时间、地点……”等叙事要素,而且刘玉学还曾提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是叙述的六要素。一般说来,这六要素缺一不可。在新闻体裁中尤其如此。”○15可见,新闻对这几个事件要素的强调要多于其它文体,所以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这些元素是新闻独有的,是新闻的要素。其实,“长篇小说、司法文书等,必须要交代六要素;而像小品和日记形式的记叙文就不一定要全面交代六要素。”○16
只要我们将注意力从新闻对此的强调中转移一下,就会认识到,这些要素对于任何记叙文体的写作,都要求具备的。即使是口头传播一个事件,即便是讲故事,也要求具备这些要素,否则,故事的含义便不能确定。新闻作为记叙文体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因为强调其真实性,所以将这些要素以其独特的方式加以展现,使其更加突出。我们不能因此将突出了的这些要素,就作为新闻要素。这些元素是随事件而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新闻而存在。
若把它们作为新闻要素则是将一般概念特殊化,缩小了时间、地点等因素的所属范围。这在逻辑学上是对概念关系的不当处置。从属关系的概念,外延一个包含另一个,为了突出其中外延被包含的那个概念,容易造成把从属关系的概念作并列处置的错误。○17
二、新闻要素——时效性、新奇性和重要性
根据要素的概念界定,新闻要素是新闻必须具有的本质,是构成新闻的必要元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效性、新奇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这六个“性”都是新闻事实的构成元素,但严格说,只有前三者——时效性、新奇性、重要性是区分“新闻”与其他事物的必要元素,是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可称其为新闻要素。
第一,时效性,是新闻的时间内涵,从时间角度界定了“新闻”之独特性质。
从新闻的本质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就要求新闻必须讲究时效性,将事实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以满足受众的需要。新近发生的事实若得不到及时传播,时过境迁,人们的需要已经发生变化,再进行报道也就成了明日黄花,就难将其称之为“新闻”了。“信息急于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新闻信息是急于采集、急于制作、急于公诸于众的信息”,这说明新闻信息本质上是新的,“如不急于传播,信息就会老化,不再是事物最新状态的表述,不再是受者未知的新鲜事理。”○18
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看,事实处于不断的、永无止境的变动之中,新闻是客观实际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反映。“新闻事实不断转化为一般事实,新闻不断转化为旧闻,新闻事实及新闻只存在于时间长河的一瞬间”。○19当时不及时地抓住它,很快就会失去成为“新闻”的机会。由此可见,报道及时对于新闻来说是必须的。
从目前高速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讲,新闻的时效性明显重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20“新闻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传递的速度,重大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因此,要尽可能快地提供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21争取时效,力求新闻最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步纪实、同步传播,已成为新闻界竞争的焦点。美国《纽约时报》前副总编辑罗伯特·赖斯特就说过:“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22由此看来,新闻是争分夺秒的产物,没有时效性,就不能充当新闻的角色。
从受众需求看,新闻也是离不开时效性的。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了解客观外界的变化,而且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变化。
第二,新奇性是从内容角度对新闻的界定,是作为新闻的事实必须具备的性质。
新闻的事实必须是具有新意的,不同寻常的,包括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成就、新的经验、新的人物、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社会风尚等等。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颖鲜活的。“国内外发生的新事件、新矛盾、新气象、新成就,乃至鲜为人知的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新事物等,都是新闻的报道对象。”○23
新闻姓“新”,必须报给人们新发生的事情,传播富有新意的信息。“客观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每时每刻都会出现新的情况,发生一些新的问题,新闻就是要记录并传播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24郑保卫曾提到“只有新近发生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新经验,换言之,即一切能给人带来新消息、新意见的具有新意的事实才有资格成为新闻。这是新闻存在的内在因素,是新闻的又一个本质特征。”○25
从受众心理看,一件事情,如果是司空见惯的,或者是重复出现的,没有多少新意,人们往往对此不感兴趣;相反,如果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或者是亘古未有的,很有新意,人们才有了解的兴趣。
第三,重要性,也是新闻的要素之一,它从社会意义的层面界定了新闻之特质。
重要性,指“事实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与社会生活有较大影响的那些事件的性质。”○26新闻面对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为广大受众服务的。因此,作为新闻的事实必须是为多数人迫切关心的事实,与多数人利害攸关的事实。如果事实只对少数人产生影响,为少数人所关注,尽管事实重要,但也谈不上具有新闻意义上的重要性,只有影响到多数人,为多数人所关心,才具有重要性,才具备成为新闻的特质。
重要性的大小,“首先,要从事实同传播对象的关系来估计。这种关系包括两方面即“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本身。这样的“新闻价值”只能是“自然的原始形态”,难以实现。对新闻价值概念已“素质说”的解释,明显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其次,从语义表达的逻辑关系看来,“素质”与“价值’不相关。也就是说:“素质”不是“价值”的属概念。○35
刘建明在《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自我颠覆》更是明确指出,所谓新闻价值的要素——“重要性、显著性……”等,不是新闻价值,而是某些新闻事实的特征。“新闻本身的重要、新鲜、有趣、或接近性等,不过是新闻事实的一些属性,而不是满足受众需要的获益性。这些事实的品类属性,能够派生出新闻价值,但不是新闻价值本身,它们不具有直接的价值效用。说人们需要时效、重要或新奇性,不仅语义上不通,而且逻辑上根本不会发生人们对时效性、重要性、新奇性、接近性、趣味性的需要。我们只能说人们需要重要的新闻、有趣的新闻或有接近性的新闻,等等。在这种语境中,‘重要、新鲜、相关、显著’等种种‘性’,恰恰是事实的特征,而不是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与受众、社会之间的需求关系,表现为对受众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故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36
刘建明在否定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所谓的现代新闻价值,是指新闻满足受众需要所表现出的效用和意义。新闻价值不是事实的属性,而是事实属性给予主体的效用,或是事实属性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效果。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做出价值判断时,通常把价值与事实的属性相联系,但不能把属性视为价值本身。我们常说“某条新闻有价值”,“某个报道价值很大”,实际上是指新闻对它的受阅者有价值,而不是指新闻是否有“重要性”,“新奇性”或“接近性”这类特征。“价值”这个词不是“标识物的一种特性”,而是说它对受众有什么用途,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37
陈力丹在《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的课题设想》提到,有的文章认为,由于当代社会生活类新闻大量进入报道、新闻来源发生了变化、构成新闻的因素扩大了、新闻需要解决大量社会问题等四个原因,构成现代新闻的价值因素应当是: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娱乐价值。○38
刘建明对上述四个“价值”作过具体论述:“获知价值,表现为人的求知欲望获得满足,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新闻的激励效果属于教育价值,包括提高信仰和实现理想,增强人的思想坚定性和生活的勇气等;获益是指新闻事实对相当多的人有益处,能给人们带来对某种物质需求的满足,让人们知道如何消费和生活;新闻的娱乐价值是人们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性情或得到轻松感的统称。”○39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以上对刘建明等先生的有关论述的大量引用,可以看出,提出新闻价值由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和娱乐价值几个元素构成的提法并非本文首先提出。本文对这一提法赘述的原因是,文中将传统认识上的新闻要素界定为事件要素,又将传统认识上的新闻价值要素界定为新闻要素,为回答新闻价值又应由哪些元素构成,故而对新闻价值的涵义有所提及。
事件要素、新闻要素和新闻价值这三个概念,都是新闻理论中经常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本文所做的初步辨析,希望能对新闻理论的研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