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阅兵(所谓震惊古代中外的永乐大阅兵,真相究竟如何)
应用介绍
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王权的进一步加强,历朝帝王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不同规模的阅兵活动。唐宋时,阅兵已成为军训的重要形式,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永乐大阅兵的背景
明朝的军士律规定,每年年终都要考阅一次,每三年大阅一次。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特别重视在京各营的军训活动。驻京的三大营中,专门有掌管军训的部门。
阅兵既能展示国家实力,又能扩大对外影响力,这一点古代也不例外。要说到古代规模最大的阅兵活动,当属明代永乐年间举办的一次“震惊中外”的阅兵活动。
这次规模空前的阅兵活动被称为“永乐大阅兵”,资料源自于九年前《科学大观园》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威震四方的明朝大阅兵》的文章,下面先说详细内容。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曾主持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完善文官制度、创立内阁、编《永乐大典》、五征漠北、设奴儿干都司等大事。
朱棣即位后,明王朝形势并不乐观,内有藩王尾大不掉,外有鞑靼虎视眈眈。尽管明朝已经推翻暴元统治,但退到草原的蒙古人对朱棣来说还是一个大的威胁。
刚在中亚建立不久的帖木儿帝国,在奄奄一息的蒙古三大汗国的怂恿下,帖木儿发动了二十万军队讨伐明帝国。虽然帖木儿不幸的死在途中,但朱棣并不解气。
当时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也让朱棣甚是痛恨,他们曾阻止郑和的船队进入红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朱棣认为非常有必要展示一下大明帝国的军事实力了。
永乐大阅兵的过程
永乐十六年(1418年),朱棣派遣广东布政使参议陈诚出使中亚各国,之后各国的使团随陈诚回访大明。两年后,二十七国使团约六百人抵达明长城西头的嘉峪关。
朱棣令六千精骑一路护送,并顺道参观了明朝九边军镇。这九大军镇分别是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及甘肃镇。
明朝特意在每个军镇设立蒙回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政策,讲解九大军镇的军事布防和实力,这些都给各国使臣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底,使团抵达京城。
朱棣在紫禁城隆重的接见了各国使臣,在诸使臣皆行叩拜礼时,帖木儿帝国使臣以他国无此风俗为由,只行鞠躬礼,但朱棣并未在意。随后,使团前往江南观光。
永乐十九年三月(1421年),已经观光两个多月的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开始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也就是所说的阅兵活动,特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狩猎”活动在北京怀来进行,此次活动共调遣军队十万人,朱棣挑选了明朝的“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等精锐,先后演练了各种步骑合击等项目。
来自云贵一带的土狼兵和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弓弩齐射、长枪刺杀等军事科目。据文献记载是“军容齐整”、“兵甲鲜艳”、“步调如一”,使“列国使节俱惊”。
神机营的火器操练深深的震惊了各国使节,尤其是虎威炮、火龙枪、安南铳和火龙车等诸多先进武器的展示,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阅兵活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观礼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大营再次接见了各国使节。这次在本国免跪的帖木儿帝国宰相阿尔都沙和副使盖苏耶丁,竟然带头下跪向朱棣磕头,每次“叩首触地”。
行完大礼后,阿尔都沙向朱棣进献了名马,并刻意说这匹马是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征战时的专用坐骑,这次送给陛下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以书信相赠。
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回忆录中说,他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保全了他的一世英名。阅兵之后,郑和也得以拜访了麦加城。
据说,这次阅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朝军力强大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之后中亚各国与明朝一直友好相处,帖木儿帝国共有六十多次使节来明。
永乐大阅兵的真实性
关于永乐大阅兵的真实性,目前还是有一定的争议的。“永乐大阅兵”的信息来源于一篇名为《威震四方的明朝大阅兵》的文章中,但没有得到相关史料的印证。
在国内的现有史料中,没有找到永乐十九年“永乐大阅兵”的记载。但在史料《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记载了永乐十八年帖木儿帝国使臣出使明朝时目睹的一切。
书中提到了装备披甲执矛的明朝军队有十万人,与阅兵情节一样,但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专门的阅兵。书中也提到了使臣先不叩头而后来叩头的事实,但原因有别。
还是有人认为,使臣之所以会改变叩头,主要原因就是朱棣从进献的马上跌落下来,准备要流放帖木儿使臣时,使臣叩头求饶。这个解释让人有种很是别扭的感觉。
其实关于这次阅兵的详情,在中亚各国的典籍里有记载。到底是这次阅兵是根本不存在还是史料没有记载,从现有情况来看,很难得出结论,但古代阅兵不是稀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