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代和我(80年代的中专师范,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应用介绍
本博就是上世纪的一九八一年年初毕业的中专师范生。并没有感觉在“性价比”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如果不是继续深造,学历证明仍然是中专毕业生,不论是毕业之后你教的是小学还是初中的学生,所享受的工资待遇还是中专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政策规定本身就是从中专开始,逐渐由大专和本科层层升高,每一个层级的待遇当然是水涨船高。记得本博刚毕时正好赶上国家调整中专毕业生的试用期的待遇,由原来的“双29”,也就是29斤粮食指标、29元钱的试用工资。调整到试用期拿34元的工资,一年后定级享受的是行政23级,每月薪酬42元。
至于八十年代毕业的中等师范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物以稀为贵,那时毕业的中师学生,按照国家规定只能是教小学,而实际情况是教小学的还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被充实到初中学校。本博未毕业实习的时候,教的就是初中一年的语文课。就是正式毕业分配以后,所从事的也是初中二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
所以说,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套过去的社会生活。那个年代,各地尤其是广大乡村都缺乏合格的师资力量,民办教师扎堆的地方,新分去一两个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让人令眼看待。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大学招生由培养精英人才转向培养普通大众,每年招生人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十倍还要多。中小学校招聘教师开始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也就是本科大学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也并不稀奇。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好事情。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市化、工业化也仅仅是近十多年来的事情。建设强大的国家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教育的发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基础教育需要大量具有高水平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来充当一线工作岗位。
因此说,所谓的“性价比”只能用于购物,而不能用于人所从事的工作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人还需要精神层面的认知感和荣誉感。所以说,追求工作、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才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原创于: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