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侦察兵(蒙古帝国的崛起的根本原因是铁木真的个人军事才能吗)
应用介绍
根本原因在于成吉思汗的政治才能。
成吉思汗的军事才华,没的说,很优秀。
就拿西征花剌子模来说。蒙古军15万,花剌子模军40万。兵力上,花剌子模军队握有绝对优势。
并且,蒙古军是千里远征,人困马乏,客场作战。花剌子模军是本土作战。形势上,花剌子模也握有优势。
按照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的计划:
将一半兵力部署于锡尔河沿岸各城,以另一半主力部署于都城撒马尔罕附近。待蒙古军攻打锡尔河沿岸各城顿挫,士气低落时,自己顺势反击。
如果蒙古军指挥不利,轻则无功而返。重则可能会全军覆没。
但就是在这种客场作战的被动情况下,成吉思汗却反而把花剌子模主力给团灭了。
这种战争奇迹是怎么做到的呢?
具体来说。
在战略上,既然花剌子模军坚守不出,那就利用蒙古军擅长运动的特点,快速机动,抢占战略要地,将花剌子模军队分割开。化被动为主动,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上。
在战术上,先集中力量围攻一座城池,如果攻击顺利,就直接屠城。
如果攻击不顺,就将攻城武器和物资故意留在城外,然后撤退,引诱守军出来抢物资。
待守军按耐不住,出城之后,蒙古军以小股骑兵杀回,引诱城内更多的守军出来迎战。
这时候小股蒙古骑兵再撤退,一边退,一边用“射程外战术”,慢慢消耗掉守军的兵力。
如此反复几次后,待守军兵力耗尽,蒙古军再攻城。
这座城,最后也会变成屠城对象。
在几番屠城后,花剌子模老百姓的心理必然会产生恐惧感。军队的心理也必然会失衡。
怕是不能再守了?要主动出击!在野战中击败蒙古军!
于是,花刺子模军队开始反击。
这时候,蒙古军再次示弱,采取诱敌深入或围点打援战术,将花剌子模军引入到空旷地带决战。先以弓弩大量射杀,再以骑兵包抄之。待切断其退路后,聚歼并屠杀。
如此反复数次,见花剌子模军队把守的一座座城池变为死城,中亚当地大量的游牧部落纷纷倒戈,背叛摩诃末,加入蒙古军序列。
比如,征服阿富汗期间,成吉思汗就通过画大饼的方式(抢到的财宝五五分),招募到大量当地部落武装为自己效力。
经过三年战斗,花剌子模军兵力锐减,而蒙古军的兵力却不见有明显减少。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见情况不妙,丢下臣子跑路,最后死在了流亡路上。王子扎兰丁试图召集旧部反击,但也被击败,被迫流亡至伊朗山区。
见国王父子都跑了,其它地方的花剌子模守军纷纷投降。
自此,成吉思汗仅用15万精锐,就完成了对一个拥有40万军队,1200万人口体量的国家的屠杀和征服。
从征服花剌子模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成吉思汗确实很会打仗。
战略上,他从不放过对手的任何劣势,如人心不齐。用心理战迫使对手从内部瓦解。用快速机动的运动战,抢占战略要地,待将敌军分割后,掌握主动,逐个击破。
战术上,他绝不与对手进行贴身肉搏,而是利用地形迷惑对手,让对手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很安全时,将其引入到空旷地带,以蒙古人擅长的骑射作战,全部歼灭之。
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同时,成吉思汗还总能用画大饼的方式,最大限度组织仆从军协助蒙古军作战。
以此,避免蒙古精锐受损失。
所以,当别人因为战争,越打越弱时。成吉思汗却因为战争,让蒙古越打越强大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成吉思汗擅长的战略、战术,并不是他个人的首创。
蒙古军擅长远程作战,其它游牧民族也一样擅长这种作战方式。
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大量马匹的游牧民族在战争中,本来就有很大的优势。
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上优势实在太大了。只要游牧民族自己内部不出问题,大杀四方是必然的。
就比如蒙古之前的匈奴、突厥,也一样是横跨东亚、中亚的游牧帝国。
所以蒙古当年能横扫欧亚,成吉思汗个人的军事才华只是一方面原因。
最关键的原因是成吉思汗的政治才能,保证了蒙古部落始终有组织度。
即便他死后三十年,蒙古汗国也依然保证了内部的组织度不退化,依然拥有强悍战力。
没有组织度,或是组织度不能延续,会是什么结果?最典型的例子是鲜卑第一汗国。
东汉时期的鲜卑部落在檀石槐率领下,南掠东汉,北驱丁零,东击扶余,西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故土,将匈奴完全撵出草原,其势力巅峰时期,地盘南北跨度七千余里,东西跨度达一万四千余里。对东汉造成巨大威胁。
不难想象,如果鲜卑继续扩张,而中原又陷入汉末诸侯混战。怕是鲜卑人要提前一百多年进入中原了。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檀石槐死了。
檀石槐死后,由于他的儿子和连无能,未能持续组织度,搞得鲜卑四分五裂。
一个新兴游牧帝国,刚崛起就土崩瓦解。直到150年后,随着匈奴入侵中原,鲜卑才趁势二度崛起。
但鲜卑人二度崛起时,已经分为数部。他们自己还内斗呢。
如慕容氏与宇文氏、段氏在辽东的战争。
如拓跋氏与慕容氏在中原的战争。
经过一番内战后,拓跋氏成为最后赢家。
虽然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也曾雄极一时,可要与后来的蒙古帝国相比,北魏还是差了几个段位。
所以说,成吉思汗不单只是会打仗,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也是极优秀的。
具体来说,三点。
一方面,他吸取了匈奴、突厥、女真的成功经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95个千户打破了原有的旧部落体系,增强了蒙古人的组织度,提高了动员效率和凝聚力。
需要注意的是,蒙古的千户授封制,不是简单的打散了原来的部落,进行重新组合。因为很多千户并不是过去的旧贵族。而是成吉思汗根据军功,重新册封的。因此,千户出身各不相同,有贵族,也有平民,甚至还有奴隶。
可以这么说,千户制度就是秦国军功爵制度的翻版。成吉思汗的改革力度不亚于当年的商鞅变法。
另一方面,改革组织架构的同时,成吉思汗还利用宗教将孛儿只斤家族神圣化。待建立起黄金家族的神圣性后,他又将宗教领袖处死,使得蒙古部落再无人可与黄金家族争夺神圣性。
再一方面,解决了家族神圣性问题后,成吉思汗还与千户们进行深度的利益绑定,以避免贵族与黄金家族离心离德。
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怯薛军”的建立。
成吉思汗组建怯薛军,规定蒙古贵族必须让自己的子孙到怯薛军中服役。他此举,并不是指望这些官二代、富二代能在战场上多杀敌,而是以此为契机,把贵族子弟全部笼络到一起。
在战争中,怯薛军主要负责大汗的安全。他们的护卫职能大于作战职能。由于他们是大汗最亲近的人,所以在官爵晋升上,这些贵族子弟往往是如同坐飞机一般。
如此一来,怯薛军中的二代们,自然就会维护大汗权威,他们的老爸如有不轨,他们会坚决反对。在回家继承千户,和成为汗国的权臣之间,明白人知道怎么选。
利益给的足,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与众多蒙古实力派自然就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解决了利益绑定问题,成吉思汗死前,还确立了分封制。
也就是他死后,四个儿子都能分到家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蒙古过早陷入内战。
总体而言。成吉思汗的成功,根源在于其政治上的成功。而非单纯在于军事方面。
因为无论是“骑射战术”,还是“伪退战术”。
这都不是成吉思汗的个人首创。
比如当年匈奴人和突厥人的骑射本领,就不在蒙古人之下。
还如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在位时,他也是采用这两套打法,曾一度打得金国名将完颜宗弼(金兀术)束手无措。
但为什么合不勒汗去世后,蒙古却没能延续战术,顺势起飞呢?
说到底,能否避免内斗,能否从内部建立起组织度,并使这种组织度持续下去,才是一个游牧民族崛起的关键。
战略战术很重要,但保证部落不分裂,避免自己人打自己人,更重要。
实际上中原王朝在对付游牧民族时,往往也是先从其内部下手,搞乱其内部凝聚力,然后用军事手段,一面打击,一面拉拢。
比如唐太宗就是这么瓦解东突厥的。
当然,成吉思汗的在政治上也有失败之处。
他的分封制就是后来蒙古衰落的主因。
经过成吉思汗的分封后,窝阔台虽然成了新任大汗,但他比起成吉思汗,实际只是部落联盟体的共主。而诸王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军队,窝阔台对诸王的私产是没有支配权的。对于诸王的军队,窝阔台也只有战时征调权,并没有领属权。
这就有点类似周朝的体制。
当年周朝就是在这种体制下,利用诸侯驱逐了盘踞在中原的蛮夷,为后来华夏文明在中原立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可是在这种分封制下,分裂是必然。一旦当君主的权威受到挑战,诸侯不理会君主,王朝自然分裂。
后来随着不断地分裂,蒙古在各地的统治纷纷瓦解,或被更强的势力吞并。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就此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