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壳为什么不能捡(每次看反应红军的影视都觉得胜利后打扫战场捡弹药少?咋回事呢)
应用介绍
首先得说你观察很仔细,也愿意思考,注意到了弹药的问题。另一方面影视并不代表真实。
拿红军甚至后来的八路来说,缺弹是常态,甚至比少枪都严重。因为子弹是消耗品,并且是一种标准化的工业产品,没有全套设备你手工连个弹壳都做不出来,更别提量产了。
所以当时子弹供应的大头还是靠缴获,要求不打无利的仗,因为如果缴获的军械填补不上损耗,几仗之后就赤手空拳难以为继了。
后来有了兵工厂,子弹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复装子弹。战场上的空子弹壳,捡回去重新装药加个弹头再用。八路当时后勤要求交多少弹壳领多少子弹,战士打了的空弹壳都要收集起来。其实就连日军也是要求收集空弹壳的。
记得以前看129师战时新闻报道,里面有几个战例让我印象很深。
一个是在辽县的一次伏击,地方干部和群众要求经过的部队干鬼子一下。部队了解情况后觉得可以打,理由之一就是他们之前捡了一批阎锡山部逃跑时遗留的弹药,供应充足。有多充足呢?他们的机枪有140发子弹。因为子弹受过潮,机枪手把每一发子弹都在火边烤过,然后一发一发合膛。开打以后指挥员就守在机枪旁边,看着机枪把那140发弹全部打出去了才算放心。
另一个是攻击某村中的日军。当时供应紧张,平均每支枪只有两发还是三发子弹,但边区造手榴弹比较多,于是号召部队不开枪,节省子弹,打手榴弹。结果重伤抬下来的战士看到指导员说的还是,我打了多少颗手榴弹,打倒多少敌人,没有打一颗子弹。
老电影有时候会对此有所体现。《董存瑞》里面,进了主力部队也就是5发子弹,老兵打了两枪就站起来冲锋,他傻乎乎把5发子弹都打了,这下傻了。
至于现在的片子基本就别指望这些细节了,其实要表现也很简单。当时战场上子弹无非三种状态,散装、插弹夹或者子弹带里、装弹药箱里,多弄些木箱堆着抬着就表现了。
不过作为观众,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非要影视里演出来你不怕为难死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