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症(孩子成长中,时常会面临分离焦虑甚至恐惧,家长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消除这种分离焦虑)
应用介绍
谢邀。
分离焦虑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和处理:
理解分离焦虑
一般从6个月开始,宝宝逐步建立了“物质恒存”的概念,东西看不见了但还是存在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分离焦虑”开始萌芽,孩子会因为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而感到焦虑不安或者不愉快。通常七八个月宝宝会迎来第一次分离焦虑,他们变得更黏人,总是要抱抱,甚至出现睡眠倒退,一般10~18个月达到巅峰,另一次的巅峰就是上幼儿园的“心理断乳期”。
家长要理解分离焦虑是孩子认知发育的一种进步,每个孩子都会有不能程度的分离焦虑,但是我们要帮助孩子为分离做好准备,当分离来临,我们和孩子都能更加从容。
分离焦虑的原因
尽管分离焦虑每个孩子都有,但是程度不尽相同,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❶安全感、信任感不足。
婴儿期的安全感最初来源于父母,父母的爱抚、拥抱以及及时满足基本需要,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稳固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通常有程度较重的分离焦虑,他们不愿意离开父母去独立探索,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严重的甚至造成依赖型人格,伴随终身。
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长都是无比细心地照顾着我们的孩子,也很努力地学习育儿知识,但是有些运用不当的理论倒是可能误导家长。比如有理论认为“孩子越哭闹越是不能抱,孩子会认为哭闹就可以得到抱抱,就会变本加厉地哭闹”,虽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一般一岁半以内的孩子认知发育根本还没有达到能够耍这种心机的程度,他们哭闹只是真实地表达需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情感的需要,这个时期如果能给予孩子更及时的反馈,反而能缩短这个焦虑过程。带有爱意的身体接触是重要的生命体验,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些反常情况是否与“皮肤饥渴症”有关。
上个世纪初叶,“皮肤饥渴症”的概念被引入,人类需要每天进行皮肤间的接触才可以更好地发育。若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这种爱抚,就会出现皮肤饥饿,长期如此会引起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智力衰退。在情绪上变得抑郁、不合群、胆怯、躁动不安,出现各种行为异常。长期下去不仅影响孩子正常生理发育,而且在心理上也会留下阴影,是造成畸形心理的原因之一。
❷过度控制以及无力感。
平时总是帮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代替孩子拿主意,让孩子觉得凡事都要听父母的。当孩子遇上要自己独立做事情的时候,因为缺乏平时的锻炼积累,孩子总是体验不到成功,从而形成强烈的挫败感,导致习得性无助,遇上问题总觉得“我不行”,感到自己无法离开父母。
孩子的能力感是要逐步培养的,给孩子一点点加大挑战难度,让他体验成功,感觉自己是可以的,遇上问题,多问问孩子的想法,鼓励他去拿主意并实践,孩子的想法被尊重,他们将会更有自信和主见,更有勇气离开父母的怀抱。
❸环境的变化。
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能够让他习惯于其他人的环境,比如一个大家庭,孩子的焦虑情况可能会好很多,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照顾孩子当然是最好,但是如果孩子与其他人的接触很少,孩子总是以你为唯一的中心,那他的分离焦虑就可能相对严重一些,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引导。
对于新环境的害怕问题,可以让孩子带上他的安抚物或者喜欢的玩具,增加他熟悉的元素,新入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先参观学校,先对环境有所了解或先认识几个朋友或者老师再去融入。
❸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孩子首先会受到我们的情绪影响,如果我们总是担心他不能适应,而先产生了焦虑,孩子会感受到我们的情绪,并觉得分开是很不好的。
3~5岁的孩子的社会性行为开始寻求和同伴团体保持一致,这个阶段,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很弱,对同伴的行为无差别地模仿,上幼儿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哭闹着不要父母离开,我们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把焦虑情绪向积极的方面引导,比如对孩子说“宝贝,你觉得是妈妈先来接你还是那个小朋友的妈妈先来接你呢”,“妈妈会先来接你,那么你先在幼儿园玩一会,我们一会儿再见好吗?”
❸分离的创伤体验。
上次不恰当的离开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让孩子更加依赖父母,极度害怕父母的再次离开。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在这段时间多陪伴孩子,抚慰孩子的创伤,给予更多耐心和爱,重新获得孩子的信任。
化解分离焦虑
❶平时的训练。
找一些机会,帮助孩子认识更多人、参加更多活动,让孩子习惯陌生人和新环境。你要陪在身边,但是不要干预孩子,然后逐步短暂地离开,当然前提是孩子是处在安全的环境中的。
通过和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让他适应分开,通过绘本、情景模拟、编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分离并做好心理准备。
从短暂的分离开始训练,先从孩子的视野中消失一会儿,孩子开始表现出焦虑就出现或者与之隔空说话,通过训练不断延长能够分开的时间。
❷体面地离开。
一定不要偷偷离开,虽然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离开短时间有效,但是当孩子反应过来就会嚎啕大哭,产生强烈的不安,即便是去隔壁厕所也最好跟孩子说一声,对于高需宝宝,一开始你人离开,最好让他知道你在,去厕所也要保持隔空交流。
离开前要跟孩子认真告别,向孩子解释你要去哪里,做什么,和什么人,要多久才能回来,这些细节能让孩子对分离能有个心理准备。要跟孩子强调回来的时间,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孩子不要说几点,而是具体的事件,比如说等你吃完下午的零食我就回来了,而且要强调妈妈是一定会回来的。
理解孩子不想和你分开的心情,告诉他你知道他会有点害怕,不想分开,但是你必须要离开,经常这么做,孩子会逐渐习惯。
高高兴兴地离开,保持微笑,让孩子觉得你的离开并不是悲伤的事情,离开后就不要因为孩子的哭泣而折返,一旦回去,大点的孩子就会觉得,我哭,妈妈就会回来,只会强化他的哭泣行为。你离开后,孩子会从反抗到失望最后到超脱,其他人会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孩子也会逐步接受其他人的照顾,尽管当他们想起你还是有可能会哭泣。
离开前,给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孩子有责任感也能分散他对你离开的注意力,比如“我不在的时候,你能帮忙照顾好奶奶吗?”、“能帮妈妈把门关一下吗?”等等。
❸回到孩子身边。
家长要遵守和孩子的约定及时回到孩子身边,如果确实因为不可抗力没能及时回来,要跟孩子道歉并解释原因,并在下次一定遵守承诺,重建孩子的信任感。
回到孩子身边后要给予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其他的亲密接触,对孩子好的表现给予鼓励。向孩子强调“妈妈说过我一定会回来的,我现在回来了对吗”,加深孩子对妈妈离开,但是一定会回来的印象。
最后:虽然宝宝粘人会让疲惫的家长超崩溃,但是这黏人的时光却一定是一去不复返的,在旺宝不再需要夜奶以后,我有时候半夜醒来,甚感空虚,原来被需要真的很甜蜜,尤其是回忆的时候。
我们要教会宝宝如何面对分离,但是我们却是最舍不得和宝宝分离的人,只是成长就是别无选择的分离,看着宝宝渐远的背影,看宝宝奔跑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