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本科迎新寄语:在信息超载时代如何保持专业定力
应用介绍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2022级新院新生,相聚在线下与线上,开启你们的复旦旅程。在此,我们代表全体复旦新闻人,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你们一路过关斩将,穿越书山题海,梦想成真,成为幸运的成功者,得以在复旦新闻学院相聚。
进入大学,如何安排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想,很多同学早就在提前准备了,甚至还有亲友团的合力加持。对于大学生活,你们有诸多美好的想象;对于你们的未来,你们有满格的期待。从今往后,不论你此前如何辉煌,都不能成为骄傲的资本,你们需要与此前的成功作出了断与决断,将过去的傲娇归零,轻装上阵,扬帆起航,开启全新的大学生活。
各位同学选择复旦新闻学院,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投注在新闻传播专业,我们不情愿、也不忍心看到你们虚度美好青春韶光。此时此刻,我作为复旦新闻馆的职业摆渡人,有一些话跟你们分享交流。
各位同学,你们首当其冲要决定的是,如何安顿好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们看到很多学生还带着中学时代的惯性,结果,四年大学变成了高中的加长版。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曾列举了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七大现象。现象之一是忙、茫、盲,即是忙碌的忙,茫然的茫,盲目的盲。现在大学生普遍反映比高中还忙。忙碌之后是茫然,茫然之后是盲目。现象之二是绩点为王。现象之三是焦虑、纠结、内卷。如此鸡毛、苟且、内卷、荒腔走板的大学生活,难道就是你们想要的生活?!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知识人的理想国。你们寒窗苦读十多年,难道只是为了换个地方继续卷下去?!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大,大在能成就你的格局和视野,大在你能将自己的内心撑大,能力做大,思维强大。大学不是“卷王”工厂,而是成就国之大者、造就大先生、大学问、大记者、塑造伟岸人格、书写大文章的所在。因此,我们希望各位,不要苟且地盯着绩点,开“卷”有益,应跳出短视的利己主义陷阱,撕开功利主义紧身衣,回归对未知的恒久好奇和对知识的纯粹热爱,忘情于求知之乐,徜徉于智慧之海,醉心于学问之道,追求人格的完善和内心的丰盈。我们希望你们能把眼光、旨趣和行动从“小我”中解脱出来,关心社会、国家和人类,将责任半径和能力长臂延展到大学围墙之外,以梦为马,坚守理想信念,胸怀天下,心系人民,宣扬真理,改造社会,莫负时代,莫负专业,莫负青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已成为“复旦新闻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感谢你们选择复旦,选择新闻传播专业。作出这样庄重的选择,需要理想的加持,更要定力的托底。社会上对我们这个专业有不少误解,认为我们的专业门槛不高,在媒介人人可及的今天,新闻传播的专业性被重度稀释。这是严重低估了我们的专业。媒介越普及,社会和国家对于新闻传播的专业性要求就愈加迫切。在深度媒介化的今天,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专业力量的守望和坚持,需要我们专业新闻人以坚韧的努力,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在人人都是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的泛传播时代,专业新闻传播者的责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们显然选择后者。坚守新闻理想,守望新闻初心,保持专业定力,强化专业能力,加固专业护城河,为社会和国家扛起应有的责任。
空有理想单飞,没有能力护航,再好的理想也是易碎的。在新传播技术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永远在线,广域连接,新闻传播专业从未遭遇过如此广阔的界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心事浩茫连广宇,但我们的能力还配不上野心。网络世界,我们目力所及乃至不及处,涌动形形色色的信息和知识的漂浮物,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碎片化、浅表性的信息,良莠杂陈,泥沙俱下,身处其中,沉浸日久,会生发出挥之不去的倦怠感。在信息超载时代,知识成了“易碎品”。信息密集出场,知识黯然隐身。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敏锐地发现: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信息超载稀释了知识的浓度,解构了知识的逻辑,瓦解了专业的根基。因此,需要包括在座和在线的各位专业人士,砥砺奋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紧锻造专业能力,练就强大的内心和本领,勇立时代潮头,堪当大任,禁得起各种考验,不辜负我们人民的期待和自己的选择。若干年后,当你们回首这段大学时光的时候,若能觉得不虚此行,人生值得,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